我学王派快板
记得我接触快板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在咱们电台,听到了王凤山老先生的王派快板《双锁山》,王先生的演唱嗓音甜美,举重若轻,轻松自然,舒展流畅,摇曳婀娜,俏丽多姿,风趣幽默有如出水芙蓉一般清新脱俗,别致典雅。我被王派快板艺术所深深地感染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我确实对王派快板曲目听的很少,但就这些听过的段子就让我久久难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王派弟子郑文昆老师。郑文昆老师1959年15岁时拜快板和相声名家王凤山为师,现任河西区文化馆创研室主任,曲艺研究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快板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这对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郑老师对我也是器重有嘉,更是利用老师自己一切的时间,无偿地对我倾囊相授,使我感动非常。通过将近三年时间向郑老师的学习,使我对王派快板有了初步认识。尤其是郑老师已经年近花甲(2003年),为了给我拿副称手的快板以便更好地练习,他早上五点钟从小海地家中骑单车到宜白路张金铭先生家为我拿板,下午又赶到文化馆把板送到我手里继续教授我,这件事情让我感动不已。我和郑老师非亲非故,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王派快板爱好者,郑老师却对我关爱倍至。慢慢的接触下来,原来郑老师不独对我,他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谦恭谨慎,为人师表。如果说,我向郑老师学习快板是“言教”(口传心授),那么,我向郑老师学做人就是典型的“身教”了。郑老师从来不从口头上教育我应该如何去待人接物,而是在每一次我同郑老师外出的时候,他都用自己切身的行动来教育着我。我想也许这样谦虚热情的曲艺工作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
通过向郑老师学习,我慢慢地接触了很多王派快板的知识,认识到了王派快板是那样的奥妙无穷。“掂、连、逛、搓、掐”丰富的伴奏点,“闪、赶、垛、切、扔”多变的板式,以及对于快板作品内涵的把握,演唱的尺寸节奏都有所认识。深深地被这丰富多彩的王派快板所吸引,为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所叹服,对于王派快板更加痴迷了。下面只就我个人有限的水平谈一谈我对王派快板肤浅的认识。
一、快板的历史
快板古朴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它是由数来宝脱胎而来。
什么叫数来宝:旧社会乞讨艺人走街串巷找买卖铺子,家庭住户边数边要钱,钱就是“元宝”,一数就来钱,所以叫数来宝。
什么人留下这一行呢?传说历史有一段孔夫子陈蔡绝粮找范丹老祖借米的故事。留下了三尺三寸长的秫秸棍儿,三根一尺长的秫秸杆儿,成为成这一行的“权柄”和乞讨的“家伙”。相声《数来宝》中也保留了对这段传说:
甲:噢,大掌柜,你听其详,
截(打)周朝列国就有我这行。
孔夫子无食困陈蔡,
多亏了范丹老祖把粮帮。
借你们吃,借你们穿,
借来(这个)米山和面山哪,
直到如今没还完。
我不论僧,不论道,
不论你回、汉和两教,
天主堂,耶稣教,
孔圣人的门徒我都要。
三根秫秸杆儿成为数来宝的第一件打击乐器,以后又有两块碗碴儿,三个小碟,开锄板(两片大板)、蛤蟆板(一付大板,一件齿板)、牛胯骨、撒拉鸡、钱板、七块板(大板两块,小板五块)。这些都数来宝伴奏用的击节乐器。
快板的母体是古老的数来宝,之所以说她古老,据前辈老艺人所讲:数来宝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这一行,是一位姓范名丹的人是唱数来宝的祖师爷,手里拿着击节乐器不是竹板是两块“碗碴儿”沿街乞讨。也有的老先生们讲:数来宝在唐朝是用来击节数唱诗歌的。这些说法无据可察,演义的成份也很浓。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有这样文字记载:“数来宝产生于明代中叶,形成于北京,流布于全国。”
因为是一“行”就有“帮”,有了帮派就有传承。据资料可查,明末清初就形成南北两派,十三大门户。当时北京有索、李、朱三位,江南有桃、李、杏、花、春。江北有丁、郭、范、高、齐。据传说丁发明的牛胯骨,郭发明的犁花片,范发明的瓦片(四页瓦)玉子板,高创造的七块板。齐发明的撒拉鸡。
传说补充材料1)撒拉鸡来源于孔夫子书简。2)牛胯骨绒球为什么会左六,右七十三个。代表清朝南七北六十三个省,都可以去行乞讨饭。
数来宝是双手打板,板起板落“三三七”的节奏,大小板有一起响,辙韵两句一组,可以一组一换辙,也可二、四、六、八组一换辙。以大花辙,表意叙事。
快板、快板书是数来宝孕育的“双胞胎”,一对“孪生兄弟”,快板特色是突出一个“快”字,快板书是围绕在一个“书”字上做文章,“是打着竹板讲故事”,作品“有人儿”,“有事儿”,“有劲儿”,“有趣儿”,刻化人物神形兼备,突出表现人物内在思想感情,不是点到而已,而是点深点透。作品属“故事体”。
快板演唱的节目是“叙事体”,一般是“叙事论理”,“唱景抒情”,主要是通过快板的演唱技巧去“唱事儿、唱劲儿、唱情趣儿”。是以“唱为主, 以演为辅”,对于人物强调“神”似,点到而已。突出的艺术特点是:“铿锵的节奏,沉重的字儿,脆爆的口风,有韵味儿”。
概括来说:
快板——打着竹板描景抒情。如:《玲珑塔》《一两米》(磕着板演唱)
快板书——打着竹板讲故事。如:《单刀会》
戏剧表演是“现身”中“说法”,一出《单刀会》关公、周仓、鲁肃,都是演员扮演的角色都是在“现身”中“说法”,让人物去表达书文戏理。快板以说书人叙述故事过程中扮演不同的人物一会是关公一会又是鲁肃,演员,人物之间“跳出跳入”“演谁像谁,不是谁”。在“说法”中“现身”这是快板的表演特点。
二、王派快板的形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57ghohgk&width=500&height=375&auto=0
《十八愁绕口令》王凤山
解放前,天桥竹板书艺人关顺鹏、关顺贵对王凤山先生在艺术上的影响很深。他们在演唱竹板书时,不用大板,手里横握着节子(小板),闪着板唱,紧凑连贯,如山泉溪水,自然流畅,听起来令人轻松舒适,如临其境。在两位老艺人的精心指点下,王凤山先生将竹板书的“黑红板”移植到了数来宝中,演唱时,他去掉大板,横握节子,摒弃了旧式数来宝的“三三七”上下句的老套子,又从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评书、滑稽大鼓、京韵大鼓、单弦等民间艺术中,吸收着一点一滴的艺术营养,融会贯通,不断磨砺,逐步总结出数来宝的掂、连、逛、搓、掐五种节奏板点;闪、赶、跺、切、扔五种演唱板式等一整套的表演技巧,形成了自己“半说半唱”的独特风格。他演唱数来宝,口齿利落,吐字清晰,声音圆润,感情真挚,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缓而不散,如小溪流水,通顺流畅,委婉动听,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曲艺界推崇为“文明数来宝”。历来被人们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要饭的野玩意数来宝,经过王凤山先生的改造、创新,终于登上了正式的曲艺舞台。
关顺鹏(左)、关顺贵
快板(将快板、快板书统称快板)演唱首先要求节奏要准,这里所讲的节奏是指演员的心理节奏,它和普通人心跳的节奏基本吻合。只有这样的节奏演唱出来观众才能听着舒服、轻松。而王派快板在此基础上更要求“说唱结合”,要把快板这种以数唱为主的艺术加进“说”的成分,这在技巧上就是高难度的了。由于快板自身节奏的限制,很难在数唱中突出“说”的韵味,而王派快板却在这上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王派快板伴奏上讲究“打字连句”,凡是演员演唱有字的地方都要有伴奏点。那它又是怎样表现“说”的韵味呢?是通过咬字归音、节奏变化情绪把握、等等综合手段来表现“说”的韵味。
“咬字归音”是王派乃至任何派别快板都讲究的。要求气沉丹田,咬字实,吐字真,打远耐听,每一个字都是与丹田气一致的。发音有力,收音干净,这样与伴奏点配合才能起到提神醒耳的作用。王派快板为了加强“说”的味道,采取通过强调字头、字腹、字尾的逐渐变化的手段,在客观效果上起到了突出“说”的效果。如:《一两米》中“你这还值得提一提”的“你”字,就是运用这个手段来表现的。通过强调“你”字的字头“n”和字尾“i”的逐渐变化,有如京剧里面念韵白一般将“你”字说出,从客观效果上就达到了“说”的表现力。使听众觉得这个“你”字不是唱,而是演员“说”出来的,很口语,而且还在快板演唱的节奏当中,这就是技巧上的高超了。《一两米》是王先生五十年代的代表节目,用右手磕着大板,左手小板只打过门(连点)演唱比较独特。而这段节目在最突出的是“摆着唱”,如:“摆过了江、摆过了洋、摆到那”这三个小短句就明显带有“摆”的特点,单摆浮搁,让听众听着很清楚,很舒服,很亲功,听着是快板又像说话,像是在聊天可是又有节奏。节奏缠缠绵绵,唱起来娓娓动听,收到了字字入耳,声声入韵,句句入情的艺术效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57rfs4dz&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两米》王凤山
王派快板对于节奏轻重对比尤其讲究,要求每一句唱词都要有轻重变化,每一个段落都要有节奏上的起伏,整个快板演唱下来要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板如流水,讲究节奏的丰富变化和流畅性。在具体处理上采取轻重对比(当然这种轻重对比都是相对的,不可能绝对化),“软硬劲”,“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句子的演唱有韧性(弹性、跳跃性),棉里藏针。如:《玲珑塔》中“大徒弟名叫青头愣”,“大徒弟名叫”这几个字采取“轻、软劲、先抑”,对于“青头愣”三个字就采取“重、硬劲、后扬”的处理,使整个句子跌宕起伏,富于变化,通过软硬抑扬对比来达到突出“说”的效果。这一句也是典型的“半说半唱”:“大徒弟名叫”这五个字是“唱”,而“青头愣”这三个字就是典型的“说”了。
“情绪把握”也是王派快板很讲究的地方。王派快板在演唱的时候总能像相声一样抖响包袱,这里面的关键就是情绪的把握了。在主观意识上王派快板对于句子的处理就像包袱口的处理一样,把快板当成相声来表演。综合运用演唱技巧来达到抖包袱的效果。如:《一两米》中“你就是不吃不喝不拉不睡不休息,你数上三年,也没有工夫喘口气。”这句上的情绪就如同在抖相声里包袱。前面的“你就是不吃不喝不拉不睡不休息”就是包袱的铺垫,“你数上三年”语气扬起来,“也没有工夫喘口气”抖响包袱。《一两米》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也得摆八千八百八十八点八公里,
一个人两千万年你也吃不清这些个米。
等等。
再如:《单刀会》中“嗨!你看他抱头鼠窜迈了步子往外翻”唱得流畅俏皮,情绪上如同相声中包袱的处理。
三、《单刀会》赏析
下面咱们结合王派快板《单刀会》具体谈一谈王派快板的演唱艺术。
(公众号文章《单刀会几点问题小议》,可点击查看)
快板书《单刀会》是王凤山先生早在解放前天桥撂地期间,向竹板书老艺人关顺贵、关顺鹏学习的节目,王先生初到天津即以此段《单刀会》作为打炮节目轰动津城,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
具体到《单刀会》这个节目中对于王派快板 “掂连逛搓掐”五种伴奏点的运用:
①掂点:是横板唱法伴奏的基本点。“掂点”伴奏一字一响,打字不打句,强调重拍、重音字,突出重点句,不躁不喧,不乱不搅。托唱,托字,托情。
如:《单刀会》里面观江景一段的演唱:“碧点点的晴天,红扑扑的日,巍耸耸的高山,叠翠翠的盘,孤零零的江亭,黑漆漆的柱,疏落落的村庄一目参。远方观山远方远,影影绰绰雾漫漫。一望四野天连着水,日照波光万丈滩。紧紧的波涛,层层叠叠的浪,荡荡的微风稳稳的船。”这一段基本属于王派快板的“快打慢唱”,唱出船行水面漂漂荡荡的感觉,又有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后面的“水不叫水好似当年老夫杀贼的英雄血一般,二十年前争天下,舍死忘生为江山,年少的周郎今何在?能战的吕温侯他又在那一边?青山绿水依然在,不觉老夫两鬓斑”,属于王派快板的“慢打慢唱”,这段是关羽内心的独白,眼看滚滚东流长江水,忆往事,想今朝,关羽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通过掂点的伴奏使这一段的演唱俨然是一幅中国水墨人物山水画,抒情性极强,给人以美的感受。
②连点:这种点子眼起板落,又叫“反双点”。能起到衔接、填空、连词句、连节奏、连感情的作用。
如:“上写着鲁肃顿首拜,拜上亭侯的虎驾前……”
③逛点:节奏是要圆要满,一般用于“快打慢唱”烘托气氛。如:“好大的水”
再如:“仓啷啷啷一声响”的“仓啷啷啷”
④搓点:一般用于由快转慢,分清段落,交换感情,演员换气。如:“在手中托”
⑤掐点:掐点和戏曲舞台静场的意思一样,节子不响,演员用心板控制节奏起伏。用于突出主要情节、感情、唱词。以静显动,以轻显响,给观众留下更集中更深刻的印象。
如:“若不来怎称三国的将魁元”掐住板
再如:“周仓呐喊”掐住板
《单刀会》中“闪赶跺切扔”五种板式的运用:
① 闪板:也叫“黑红板”句子紧凑,起伏跳跃,说唱兼用,字巧句俏。王派快板演唱以闪板为主,都是弱拍强唱。一般来说,一个句子中第一个字与倒数第二三个字力度相对较大。
如:“咱们两国本是一个交界地”弱拍起唱。“咱”“交”两个字力度相对于其他字要大。
②赶板:把四、五句比较集中的唱词,一气呵成。字头紧咬字尾,铿锵有力,如同颗颗珍珠落玉盘,热烈,火爆,奔放。但只有闪着板唱才能唱好赶板。
如:“刀青龙龙吞口口含奇珠共一宝在那宝刀以上挂金环”。
③跺板:一字一板顶着板唱,字摞字,句联句,楼上楼,层层见高,泼辣火爆。
这种板式在《单刀会》中没有运用,而在《玲珑塔》中有展示。
如:“星散坑平冰化松倒鹰飞僧走经乱灯灭钉掉弓崩”。
④切板:在演唱快板的时候,由高潮转入低潮,不是渐慢,而是利用“搓点”和“掐点”戛然而止,把词句和节奏切断。但要板切情不散,精神穿一线。
如:“倒把江水全都震翻”
⑤扔板:是“半说半唱”演唱方法有代表性的板式。把能够唱上板的几个字用白话的方法有意识扔到板外,仿佛掉板,而又能把它拽回来落在板上。有棱角,有力度,平中见奇,新颖别致,承上启下。
如:《单刀会》“叫黄文,某休书不及,你替某转告鲁子敬”中的“叫黄文”三个字就是扔板,突出“说”的语气味道,使听众听着似乎不在节奏之中又没有完全脱离节奏,口语化又别具一格,近乎于白派京韵大鼓的“半说半唱”。“孟夏园林草木长”中的“孟夏”也是“说”,然后用“园林”两个字似说似唱地过渡到“草木长”的拖腔。
再有最突出的就是“关平备好了赤兔马”中的“关平”两个字的处理,这属于硬扔板。
《单刀会》中也有为了加强“说”的味道,采取通过强调字头、字腹、字尾的逐渐变化的手段,在客观效果上起到了突出“说”的效果。“关羽看罢冷含笑”中的“冷”就强调字头字腹字尾的逐渐变化,将“冷”字唱得非常饱满,一方面突出“说”的韵味,另一方面也是突出此时此地关羽看罢鲁肃来信时的心情,技巧的运用完全是服从于人物刻画的。
有的朋友认为王派快板以演唱为主,不重视人物塑造,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王派快板更注重人物塑造,只不过,王派快板采取的是一种含蓄内敛的手法,注重人物内心活动的塑造。
如:《单刀会》首先在演唱之前分析了其中若干人物的性格特点。
鲁肃——是东吴的主帅,他作为借给刘备荆州的保人,在其中非常为难。他既想为孙权早日占领荆州,又惧怕关羽的威武,所以在这段节目中鲁肃一直采取软中带硬的态度对待关羽。在人物塑造上面,鲁肃接近于京剧中的文武老生。
马良——是关羽手下的谋臣,他出于对关羽的关心,进谏关羽不要赴单刀会,可是关羽骄傲自满的作风,马良早就领教,所以在说话方式上面采取了试探的口风。马良这个人物接近于京剧中的文老生。
黄文——受命下书给关羽,但他内心确实害怕关羽,所以在关羽让他回转荆州的时候,他抱头鼠窜,乱了方寸。这个人物塑造接近于京剧中的文丑。
关平——年轻气盛,是一个少壮派的武将,他对关羽中心耿耿,又是关羽的义子,所以说话态度和关羽非常亲切,一心替关羽着想。关平接近于京剧中的武小生。
周仓——接近于京剧中的架子花脸。他粗中有细,始终保护着关羽,在单刀会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始终衬托着关羽的形象。可以说,没有周仓的莽撞不显关羽的沉着,没有周仓的刚猛不显关羽的威武。所以对于周仓的塑造要恰到好处,既要充分烘托关羽形象,又要做到突出关羽形象,不抢戏。
关羽——一生屡立战功,但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这个人物可以借鉴京剧中红净老生的塑造。突出关老爷的沉着冷静,英勇神武的一面,越是在紧要关头,紧张气氛的时候,越要演唱的有气势,有分量,不能发飘,这样才能突出关羽人物形象,使听众印象深刻。
以上人物要在声音上面化妆,让听众从语气上就能辨别出是哪一个人物。如:关羽沉着傲慢声音不高但有分量,周仓鲁莽急躁运用架子花脸的炸音,等等。仅举一个例子:“二十年前争天下”海底捞月的唱法,抡起来唱,“二十年前”是沉着气唱,“争”字以后变换用气,用立音。“二十年前”是关羽对自己人生的感叹,是软劲,“争天下”是当年征战的情景又仿佛浮现在关羽眼前,“争天下”用硬劲,立音,来突出那无数次血粼粼征战厮杀的惨烈。
在整段节目演唱的时候,每个人物语气也要和演员的语气有所区别,这也是一个难点。如:“年少的周郎今何在?能站的吕温侯他又在那一边?青山绿水依然在,不觉老夫两鬓斑”这是关羽的内心独白,后面紧接着“且不言关羽观江叹,再说东吴的报事蓝旗官”这是演员的叙述,要有明显的区别。
这段节目在动作表演上大量借鉴京剧程式化动作,但要点到即可,留给观众想象的余地。如:“转过来马良先生便开言”和“关于在滴水檐前把马上”这两句唱词的动作,完全是借鉴了京剧程式化动作。再如:“关平接书递给关羽看”这句的动作,“关平接书”演员挺胸右手向右下角伸出,表现关平接过下书人黄文手中的信件,而“递给关羽看”这句台词要求演员向左上方侧身,双手向左上方捧起,这说明是关平作为义子把书信捧给关羽来看,通过这一动作设计,揭示了关平对于黄文关羽的不同态度,刻画了人物心理活动。用一两个典型动作就要刻画出人物形象,并且演员的动作要和演唱结合得非常紧密,动作摇有极强的节奏感,手眼身法步不能拖沓,这也是这段节目的难点。
王派快板不仅讲究演唱技巧,更讲究动作表演技巧的精气神。这也是王派快板创始人王凤山先生公子王文元先生对于王派快板的继承与发展。王文元先生结合自身特点将王派快板由唱到演都做了系统化的梳理,王文元先生演唱风格脆、快、帅、美,表演动作具有极强的节奏感,注重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可惜王文元先生英年早逝,没有留下他的影像资料。但郑文昆老师从小接触王文元先生,王文元先生与郑老师感情极深,所以郑老师深得其艺术三昧。郑老师当年演唱此段《单刀会》也曾经得到王凤山先生的充分肯定。每当郑老师教授我《单刀会》这个节目的时候,他心中总是涌现出当年与这两代王派快板大师学习的情景,百感交集,感触万千。
由于我学习王派快板时间尚短,很多问题只是知道一些皮毛,偏颇的地方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注:文章中的很多概念均摘自郑文昆先生的理论文章,在此不逐一注明。
上不去台的观众
下不来台的演员
门外谈
恭喜发财
大吉大利
点我关注